五千年来,中国人一直认为,只要中央政权是强大的,这个国家就安全。如果中央虚弱了,国家就会紊乱。
一个强大的中央,会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。
这是每个中国人,从他们悠久历史的治乱兴衰规律中,吸取的基本原则。
即使中国出现了小部分抗议者,比如历史上曾经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。但他们也知道,反对中央政权,一般意味着必然灭亡。
因此多数情况下,他们通常采取的策略是,宣称忠于中央,同时反对地方 官员的罪行。也就是后来毛主席所说,“反贪官不反皇帝”。
尽管这在一段时期内,被认为革命斗争性不够彻底,但却是既表达了群众诉求,又留有沟通余地的常规做法,也反映了中国人为人处世,中庸的智慧。
除非他们准备全面出击,以掌控 整个国家,但这几乎,是无法实现的。历史上纯粹农民出身,实现改朝换代的,也就一个朱元璋。
西方一些国家,希望用所谓的武装颠覆,或和平演变,促使中国实现西方传统的民主。但其实,这是不可能的,也绝非必要。
同样的,美国人一度天真地认为,如果不能和它一样,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,以及每隔数年,更换总统和改选议会,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国家。
这都是他们,对世界先入为主的看法。
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的传统。中国是一个 地域广阔、拥有13亿人口、人民具有不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国家。
它只会走自己的道路。
也正因为如此,中国才能以一个重要大国,再现国际舞台,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,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。
它的经济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。其增长速度之 快,在40年前,是不可想象的,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,而且在今 后几十年内,还可能继续。
到2020年,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,将真正位于世界前列。中国人的变化也是显著的,从毫无生气、不求进取,变为 崇尚多元爱好和充满理想。
当然,中国人也有薄弱的地方,到目前为止,他们还没有,真正接受契约精神。
同样地,他们也还没有接受,签署协议是不可更改的观念。在他们看来,签署一份协议,只是长期友谊 的开始。
作为朋友,你们必须不时地商量,你们之中,谁是否多挣了钱,谁是否需要,掏出更多的钱,去弥补挣少的一方?
当然,人情社会也同样适用于西方,只是在中国,这点又被放大了一些。
这种含糊不清的概念,还反映在他们,对制度的看法上。在中国,人大于制度。
如之前所说,每个中国人的基本 原则就是:如果中央强大了,国家就安全;如果中央软 弱,国家将无宁日。
这种对中央和上层的无条件信任,也部分使得,他们对人的依托,大于看起来虚无缥缈的合约。
在引入市场概念之后,这种情况,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。
1992年邓小平南下广东,在著名的“南巡演讲”中,敦促领导层继续改革开放。他说:“向世界学习,特别要向新加坡学习,要做得 比他们更好。”我对自己说:“噢,他没有忘记我对他说的话。”事 实上,他们是可以做得,比我们更好。
新加坡之外,邓小平无疑是,这个年代里最伟大的领袖。
也许这里面也有,年轻时候他留学法国,受到的影响。他曾在马赛住了一段日子,在法国和比利时工作过。
和当时中央其他的领导相比,他真正见证过资本主义世界,是怎么一回事,对自由市场的可能成果,有切身体验,这促使他在思想上更加开放。
早在1978年11月12日,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,看到一个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繁荣兴盛,货源充足,人民口袋里都有钱。
他观察着,深入提问,然后自己总结出一个道理:新加坡对外开放吸引外资,外资进而把技术、管理技巧和市场带进来。
回到中国之后,他循着新加坡模式,开辟了六个经济特区,而后逐步并成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。朱镕基接着把中国带进世界贸易组织,最终打开了全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。
改革开放,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,也可以说,最终拯救了中国。
同一时间,德国总理施罗德,尝试游说苏联领导人,尤其是戈尔巴乔夫,促使他仿效中国,逐步开放敖德萨、圣彼得堡、加里宁格勒,以及立陶宛沿波罗的海一带。
但苏联始终没能听明白,他们并不是拒绝这么做,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,仍然执着于姓社姓资的桎梏。
但邓小平清楚的知道,只要有廉价的劳动力和 技术人员,以及专业人才,他们就会是一个,非常有吸引 力的低成本出口基地。与此同时,随着他们富裕了,消 费也正在增加。
这是中国历史上,开始兴旺的时期,是一 个重要的转折点。中国从此,再也没有回过头去。
在此过程中,李光耀和邓小平,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。后来在两国政府首个合作项目,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上,新加坡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。
但是,一旦中国处于领先地 位,二者关系,当然会发生变化。但是因为合作时期,新加坡彼时留下的,相对良好的信誉,中国又是礼仪之邦,仍然重视这份情谊。
所以尽管在中国民间,因为人种、历史、文化的等原因,新加坡并没有得到,它所期望得到的评价。但这从未引起官方层面的重视,从来引发全国范围的讨论。
即使香港回归之后,二者在国际定位上,都想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枢纽,很大程度上是竞争关系。
中国崛起之后,再三向外承诺,即它只寻求和平崛起,绝不称霸。
对此存在两种观点:一是中国会悄悄地成为强国, 悄悄地扩大其影响,不会盛气凌人;另一种看法是他们会炫耀实 力,对所有的人进行恫吓。
但对中国真正有了解的,都会知道,他们将选择前者,但同时增强 实力。邓小平认为,中国在逐步强大时应当保持低姿态。他主张不露锋芒,保持谦逊,即中国人所说的“韬光养晦”。
中国人懂 得,他们还需要30年,至40年和平时期,才能赶上世界其他国家。他 们己得出结论,如果他们坚持发展方向,避免惹怒现有大国,与所 有的人交朋友,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大。
这将给他们留出空间,去处理国内问题,继续发展经济。
当然,发展经济,人才是第一因素。但在吸引人才方面,中国不如美国,那么有效的原因之一,不是因为制度差异,而是因为语言。
比起英语,汉语是一门更难掌握的语言。即使中国 在未来成为,一个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强国,也不会改变这个基本事实。
中国尝试通过,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,以推广他们的语言,但是成效顶多只能算差强人 意。
因为这项工作,最好不是由政府,而是由民间NGO组织推广,否则在外人看来,就带有了一定的文化强制性。
否则以美国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,以及强大的体育、影视、金融等产品输出,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,融入其部分价值观。
而美国政府,还似乎什么不用做,就“垂拱而治天下”。当然,我们清楚知道,美国政府对它们,是一种幕后的软支持,以极大地弱化政府色彩。
每年还有数以千计的学生,涌向美国,就为了进入当地的高等学府。入读哈佛,或斯坦福,或普林斯顿,已经成为世界各个角 落,数百万年轻学生和家长的梦想。
但是,美国需要培育的,不仅仅是顶尖的科学家、学者、专业人员和实业家,它还需要不断培育中下阶层。因为在任何经济中,大部分工人,是由中层的人才组成。
有精英大学是好事,但是你不能同时,在中小学产生一批批文盲,或接近文 盲的学生。美国教育的可能失败之处,正体现在这一群学生之中, 它忽视了基础教育和技术教育。
当然,这点弊端,并不阻碍美国最终取代英国,获得了接近八十年的世界霸主地位。
英国人在把将掌握世界权力的重任,移交给美国的时候。两个国家都是 英语系国家,所以移交过程相当顺利,没有多大的争执,也没有多 大的裂痕。
到2035年,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越美国,而且其军事 力量也足以防止美国称霸西太平洋。
中国迟早会阻止美国,在其东部沿海地区的间谍活动。目前,美国能够来到,离中国海岸,近达12海里的海域观察。
反过来思考,如果中国的海军、空军,包括其航空母舰,如此靠近美国海 岸,美国将会无法忍受,绝不允许。因此,你可以想象中国人 的感受。
但中国有一天,或许会后悔,不早一些,放宽计划生育政策。这或许是目前来看,阻碍其继续上升,最大的隐忧。
真正优秀的作家,或者提升到政治家,都是能把晦涩的道理形势,以大白话的形式,通俗干练的表达出来。很少搞一些专业名词,甚至成语都懒得用。
同时他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不会因为怕得罪人,多说模棱两可的话。也敢于对形势或者未来,做出自己的判断预测,而非总是执着于事后总结。
在读李光耀这本书的时候,我有了看毛泽东文章的感觉,大概真的是人以群分吧。
说明:本文的部分观点,来源于2015年,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李光耀观天下》,文章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整合,并非认同其所有观点。
本篇是其对中国的主要看法,想要看全文的,可以去读原著。
每天更新干货内容,文章原创不易,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!!!
九五配资-配资公司选配资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